后世常常将敬仰的目光投向“春秋五霸”希恩配资网,但实际上,在这些霸主之前,还有一位真正意义上的“先驱”——郑庄公。他虽然被后人冠以“小霸”之名,却开创了春秋争霸的雏形,只是因为郑国的兴盛转瞬即逝,他的伟业也被埋没了。造成这一局面的“罪魁祸首”,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的桎梏,另一方面则正是郑庄公本人。
为什么说郑庄公是“五霸”的祖师爷呢?原因在于,他的霸业比齐桓公早了三十余年,而且后来的争霸标准,几乎都是按照他的作为来制定的。孔子心目中的“五霸”是齐桓公、晋文公、秦穆公、楚庄王和宋襄公,而墨子则有所不同,把秦穆公和宋襄公排除在外,改成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。不论哪种说法,都没有把郑庄公列入其中,然而若从标准来看,郑庄公无疑完全符合。
展开剩余74%所谓霸主的“硬指标”有两条,一是“尊王攘夷”,即在周天子面前以身作则,同时率领诸侯抵御外患,整顿不守礼法的邦国;二是“会盟诸侯”,也就是要有足够的号召力希恩配资网,通过会盟确立自己的领袖地位。郑庄公在这两点上都做到了。当年宋殇公对周桓王无礼,庄公立刻出兵,替天子挽回颜面;后来郕国、许国、息国、刘国等国不遵天子命令,他也都一一讨伐,确立了威信。在三十三年,他与鲁国结盟,随后又与齐、鲁两国在商丘会盟,虽规模不大,但形式齐备。由此可见,那时郑国的确是最强大的诸侯,而郑庄公也是诸侯们最忌惮的政治家。可惜,因其霸业短暂,郑国衰落太快,影响力不足,后人只好在“霸”前加上“小”字。
郑国的迅速衰弱,原因大致有三。首先是“失人和”。郑庄公在安排继承人和内部权力结构时埋下了巨大隐患。他的长子姬忽能力卓著,战功累累,品行也佳,但在政治智慧上存在缺陷。例如面对齐僖公的两次联姻提议,他因不愿背上“吃软饭”的名声而拒绝,虽然彰显了个人骨气,却忽视了身为储君的国家责任。郑庄公未能及时矫正,导致他继位后毫无外援。相反,次子姬突因母族强大,国内势力不弱于哥哥。结果两兄弟为王位争斗二十余年,外部列国趁机插手,最终把郑国拖入无尽的内乱。虽然后来有郑文公、郑穆公的短暂修复,乃至子产当政时的中兴,但终究无力回天。
其次是“丢地利”。郑国地处晋楚争霸的前沿地带,天然成为夹缝中的牺牲品。晋国攻楚,先打郑国;楚国反击,也要先敲打郑国。两大强国轮番摧残,郑国疲于奔命。再加上秦、宋等国的不断骚扰,郑国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。事实上,郑庄公早就察觉到这一地缘劣势,所以才不断对周边小国用兵,希望扩大疆域,增加缓冲空间。但郑国底子太薄,即便庄公全力经营,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困境,随着国力下降,四战之地的弊端暴露无遗。
最后是“错天时”。郑国建国较晚,最初封地在关中,是西周的最后一批封国。开国之君郑桓公在周室衰落时,听从谋臣建议东迁至新郑。虽然避免了戎狄的威胁,却也因此失去了在关中坐大的机会。如果当初不迁,反而可能凭借关中空虚而迅速扩张。即便日后要面对秦国,也至少能获得一百多年缓冲发展期。然而由于战略选择失误,郑国提前陷入晋楚争霸的漩涡,生存空间愈发狭窄。
由此看来,郑国的两位最杰出君主——桓公与庄公,虽然各自有过人之处,却也在关键选择上犯下了致命错误。桓公东迁,失去“天时”;庄公错判继承,丢掉“人和”;而郑国立足四战之地,本就没有“地利”。天时、地利、人和三者皆失,这个春秋最早的霸国注定难逃迅速衰落的命运。
发布于:天津市长胜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